倒扁成敗 看義憤有多少
星期二, 九月 12, 2006
题目:倒扁成敗 看義憤有多少
作者:楊照/《新新聞》副社長(台北市)
来源:《联合报》
日期:2006年9月11日
不同的民調顯示了同樣的傾向:百分之六十的人贊成陳水扁應該辭職下台,百分之四十的人支持施明德主導發動的「倒扁」活動,可是表態一定會去參加靜坐活動的,卻一直都只有百分之五、六左右。
正式靜坐活動上場,兩天的狀況確認了民調數字。主辦單位估計會有三十萬人參與,實際上大約十萬人。十萬人也很可觀了,十萬位願意忍受日曬雨打的群眾,當然是一股可觀的力量,然而就算扣除掉天氣、交通等等不利因素,我們還是不能不誠實面對一個立即且清楚的社會訊息———那就是普遍上,台灣有很多很多人受不了陳水扁貧乏的執政績效和惡德的貪腐作法,不過他們的基本態度是:「真希望有人去把那個人拉下來!」
民調還有一個項目,與這兩天氣氛緊密呼應,就是有多少人相信靜坐活動能夠成功達到「倒扁」的目的?雖然施明德表現了不惜坐到二○○八年五月的堅決意志,不過大部份的人卻都不認為陳水扁會在壓力下選擇辭職。將這項氣氛和前面提到的態度加在一起,那麼更精準的描述或許應該是:「唉,反正沒有用啦,不過如果別人願意試著去把那個人拉下來,那也不錯啦!」
不能否認,施明德以及這兩天的十萬群眾,有高度的熱情,不過關鍵在:他們的熱情足以撼動、改變整體社會的無奈低調預期嗎?
上街的人和留在家裡說「你們去搞吧!」的人,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後者心中有憤怒,但沒有「義憤」。
「義憤填膺」的「義憤」,是一個社會前進力量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義憤」不只是憤怒,「義憤」在憤怒之外,還有兩項條件,第一是:為與自己沒有切身利益相關的原則憤怒;第二是:憤怒表現為改變的衝動,而不只是私人的發洩行為。
台灣人會憤怒,會在各種不同場合幹譙發洩,不過這個社會,從來不曾經歷過由憤怒過渡為義憤的程序。台灣人沒那麼好的修養,台灣人普遍脾氣壞得很,氣來得既快又多,可是再多的憤怒,經不起兩種東西折磨阻礙,磨掉了可堪「義憤」的稜稜角角。
一種東西是自私,另一種東西是悲觀。兩個加起來就成了由自私而來的悲觀。從自我本位出發,對自己的利益斤斤計較,台灣人當然會憤怒,也會因為與別人相比呈現的被剝奪感而憤怒,然而從自我本位出發,也就本能地在「義憤」前退縮———「幹嘛我出頭?幹嘛我頂水頭冒危險呢?」
自私的人,很難理解別人可能不自私。自私的人,假設所有人都跟他一樣自私,於是從他眼中看去,怎麼會有夠多人放下利益計較,去追求利於群體的改變?自私的人必然是悲觀的,而且他們會習慣性地解釋別人無私「義憤」,背後卻是利益算計。
有憤怒,卻沒有義憤,這深植於台灣社會價值底藏的現象,沒那麼容易改變。不改變這個,不扭轉憤怒到義憤間的障礙,運動很難動得起來。「倒扁」倒得成倒不成?看看憤怒有多少,衡量憤怒轉化為義憤比例多少,應該就能清楚評估出來了吧!
作者:楊照/《新新聞》副社長(台北市)
来源:《联合报》
日期:2006年9月11日
不同的民調顯示了同樣的傾向:百分之六十的人贊成陳水扁應該辭職
正式靜坐活動上場,兩天的狀況確認了民調數字。主辦單位估計會有
民調還有一個項目,與這兩天氣氛緊密呼應,就是有多少人相信靜坐
不能否認,施明德以及這兩天的十萬群眾,有高度的熱情
上街的人和留在家裡說「你們去搞吧!」的人,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
「義憤填膺」的「義憤」,是一個社會前進力量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台灣人會憤怒,會在各種不同場合幹譙發洩,不過這個社會
一種東西是自私,另一種東西是悲觀。兩個加起來就成了由自私而來
自私的人,很難理解別人可能不自私。自私的人,假設所有人都跟他
有憤怒,卻沒有義憤,這深植於台灣社會價值底藏的現象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