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愤青·建构

星期日, 十月 29, 2006
今年是鲁迅去世70周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好的作家和思想家,而且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读着他的文章长大的。我对鲁迅的了解倒不多, 因为在我的语文课本里开始陆陆续续出现鲁迅的各种文章以前,我就离开了中国的教育体制。当然,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他的作品我还是拜读过一些的,但说 实话给我的印象并不深;与他同时期的人物当中,反倒是老舍的小说与胡适的一些文章更让我喜欢一点。

官方认可鲁迅,当然有它的政治考量:鲁迅是民国时期最有名的左派知识分子,而且死得早,躲过以后的政治纷扰。几十年来的灌输,让很多人也喜欢上鲁迅,把鲁 迅捧到了一个远远超过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几位重要思想家、启蒙家。然而我在读他最出名的讽刺小说的时候,总是有点打不起精神,文章吸引不了我;这可能与他把 太多思想带入小说之中有关:我的一位老师就说过,好的小说里,所刻画的人物都是鲜活的,真实的,而不是为了表达一种思想,而变得刻板简化。鲁迅的小说大概 就是属于后一种的,所以比不上老舍的《骆驼祥子》,里面描写的老北京,令我虽未曾经历过却万分着迷。

鲁迅被当今一些人看作是愤青的鼻祖(这种看法甚至被收录到了维基百科);如果不谈观点立场,而就行事风格来说的话,这种说法并不为过;鲁迅最好的文章都是 批判性质的,而且往往以情绪性的发言为多,极少分析理论,也难怪他最有名的文章总是小说或所谓的“杂文”体。这也许是鲁迅始终无法抓住我的最主要原因:你 能够感到在他的文章中,他永远是愤怒的,却搞不懂这种愤怒该如何化解。与当今的左派右派中间派的愤青们一样,鲁迅的最大问题,就是不遗余力地批判一切,却 无法改变任何东西,甚至提不出改变的方向来。他们永远是破坏性的,永远都不是建设性的,所以永远正确,永不犯错,永远可以站在道德或现实的制高点,或“横 眉冷对”,或跟帖大骂一句“傻逼”。但恰恰是那些不断尝试,不断犯错并因此不断被骂的“傻逼”们,在推动着时代的进步。芬兰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西贝柳斯 (Jean Sibelius)就曾说过一句名言,当他的学生好不容易谱下了第一首乐曲并且发表的时候,招来的竟都是乐评家门的批评和嘲讽,令这个学生很丧气;西贝柳 斯却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座铜像是为批评家们竖立的。”——只会批评不会创作,或者用现代流行的深奥语言,只会解构不会建构的人,如鲁迅,如无数愤 青们,虽看似正确却未必有多大贡献。

当然,今天的中国为鲁迅立的铜像远超过与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位名人;但在我的心中,更能让我敬佩的只会是那些立志做实事,能够做实事的人。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同情那些被无数人咒骂但却是真正白手起家的中国企业家富豪群体,远胜过唾沫横飞的网络煽动家们。

Tags: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