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受到的精英教育
星期四, 六月 07, 2007
许知远的《考试人生》说得太好了。教育应该分层次,而不是全国都放在一个体制下,读着同样的书,学同样的东西。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不一样的。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经济层面来看,教育最终是要为劳动力市场服务的,要提供能够跟得上经济发展的技能;但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种提高个人修养情操的过程。
我们常常强调西方的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但其实这种教育只是一小部分人所能够得到的,是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是非功利的,是为学习而学习的,但一个社会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享受到精英教育。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非常需要技能培养来保持经济运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许多人,甚至说大多数人,对于这种非功利导向的教育其实并没有兴趣。大多数人思考的是我读这个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怎样,钱赚的多不多,而不问这个专业内容是什么,有趣吗,自己感兴趣吗。所以说,精英永远是少数。并非我歧视这些人,但事实就是如此。中国现在就是精英教育缺乏,最后大家都变成功利地去考试、去读书。
精英教育的特点是什么?我身在一所培养精英的学校,切身感受到处处所在的精英文化。中国人的传统总是说富不过三代,总是认为富人家的孩子因为诱惑多、因为没有动力向上,所以容易走偏路;但在西方国家,却正是较富裕的中上阶层和贵族阶层,最最重视教育,而且重视的是精英教育,而不是那种关心就业的纯功利教育。
精英教育的首要,应该是培养一种心怀社稷的情操。在我的学校,政治是永远的话题,任何一期学校刊物上必定会谈到政治,国内的、国际的,不同立场观点的。未来的精英们很清楚,他们是国家真正的主人、领袖,他们从小就要关心国家、关心社会,而且比普通人更加爱国——国家就是他们的,他们不爱谁还会爱。即使只有18岁,我周边的一些同学已经抱定要投身政治的雄心。西方的媒体似乎总是对政治人物非常悲观,好似他们都为了个人名利权力而从政似的,其实要赚钱的话那能去从政?做医生、律师都能赚到更多的钱。从政的人,其实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理想性,怀抱的是更大的雄心。
精英教育也必然重视人文学科,因为精英们不是去做科学研究的,而是要去管理人、协调人的。中国古代的科举也是重视人文经典的,但现在却一面倒地重理工科。历史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在我们学校历史是仅次于数学第二受欢迎的科目,虽然它被公认为是所有考试当中最难的。与其他学科不同,历史几乎是涵盖一切的,所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哲学、宗教、科技,都可以被涵盖在历史之下。
精英教育训练理性思考与表达能力。中国人往往按文、理、工来划分学科;而英国人却是以所谓essay-based、non essay-based的方式来划分;文科基本上都是以写文章,表述以及支撑自己的观点来考验学生。我昨天在网上翻看了一下去年高考的文科综合,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大部分问题竟然都是选择题,再加一些简答题。这算哪门子的文科教育呢?难怪大家有读文科都是死记硬背这样的想法了。考学生的原来都只是课本上的句子,所以只要把课本背出来就行了,但这与人文教育的目的根本就是背道而驰的。这种考试,用许知远文章里的一个形容很是恰当——“低水准高强度”。人文教育本来就是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加上表述观点的能力。英国的历史考试,题目只有短短的一行字,却要你写出长篇大论来;这样就鼓励了学生去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而且范围也不会仅限于教科书或者老师的课堂笔记了;最优秀的学生总是自己再去找别的书来看,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当然最后一点,精英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小班化的教育。50个人在一起上课是无法因材施教的;老师水平不高也不可能对学生有任何启发。我的老师很多都是博士、硕士,十个里面有七八个是牛津剑桥毕业的,这样高水平的老师来教书,才能为聪明的学生指点迷津。当然也正因为这样,精英教育的成本是很高的,非常昂贵。
我们常常强调西方的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但其实这种教育只是一小部分人所能够得到的,是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是非功利的,是为学习而学习的,但一个社会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享受到精英教育。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非常需要技能培养来保持经济运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许多人,甚至说大多数人,对于这种非功利导向的教育其实并没有兴趣。大多数人思考的是我读这个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怎样,钱赚的多不多,而不问这个专业内容是什么,有趣吗,自己感兴趣吗。所以说,精英永远是少数。并非我歧视这些人,但事实就是如此。中国现在就是精英教育缺乏,最后大家都变成功利地去考试、去读书。
精英教育的特点是什么?我身在一所培养精英的学校,切身感受到处处所在的精英文化。中国人的传统总是说富不过三代,总是认为富人家的孩子因为诱惑多、因为没有动力向上,所以容易走偏路;但在西方国家,却正是较富裕的中上阶层和贵族阶层,最最重视教育,而且重视的是精英教育,而不是那种关心就业的纯功利教育。
精英教育的首要,应该是培养一种心怀社稷的情操。在我的学校,政治是永远的话题,任何一期学校刊物上必定会谈到政治,国内的、国际的,不同立场观点的。未来的精英们很清楚,他们是国家真正的主人、领袖,他们从小就要关心国家、关心社会,而且比普通人更加爱国——国家就是他们的,他们不爱谁还会爱。即使只有18岁,我周边的一些同学已经抱定要投身政治的雄心。西方的媒体似乎总是对政治人物非常悲观,好似他们都为了个人名利权力而从政似的,其实要赚钱的话那能去从政?做医生、律师都能赚到更多的钱。从政的人,其实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理想性,怀抱的是更大的雄心。
精英教育也必然重视人文学科,因为精英们不是去做科学研究的,而是要去管理人、协调人的。中国古代的科举也是重视人文经典的,但现在却一面倒地重理工科。历史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在我们学校历史是仅次于数学第二受欢迎的科目,虽然它被公认为是所有考试当中最难的。与其他学科不同,历史几乎是涵盖一切的,所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哲学、宗教、科技,都可以被涵盖在历史之下。
精英教育训练理性思考与表达能力。中国人往往按文、理、工来划分学科;而英国人却是以所谓essay-based、non essay-based的方式来划分;文科基本上都是以写文章,表述以及支撑自己的观点来考验学生。我昨天在网上翻看了一下去年高考的文科综合,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大部分问题竟然都是选择题,再加一些简答题。这算哪门子的文科教育呢?难怪大家有读文科都是死记硬背这样的想法了。考学生的原来都只是课本上的句子,所以只要把课本背出来就行了,但这与人文教育的目的根本就是背道而驰的。这种考试,用许知远文章里的一个形容很是恰当——“低水准高强度”。人文教育本来就是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加上表述观点的能力。英国的历史考试,题目只有短短的一行字,却要你写出长篇大论来;这样就鼓励了学生去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而且范围也不会仅限于教科书或者老师的课堂笔记了;最优秀的学生总是自己再去找别的书来看,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当然最后一点,精英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小班化的教育。50个人在一起上课是无法因材施教的;老师水平不高也不可能对学生有任何启发。我的老师很多都是博士、硕士,十个里面有七八个是牛津剑桥毕业的,这样高水平的老师来教书,才能为聪明的学生指点迷津。当然也正因为这样,精英教育的成本是很高的,非常昂贵。
2 Comments:
低水准高强度 这话来形容中国教育制度 太贴切了 看完你的文章 很想改变以后的志愿哦 我还想以后能去delft理工大学呢 想想去享受一下你所说的精英教育 天天和同学说政治 来辩论 多么有趣啊 太爽了
诚然,精英教育只可能面向少数的对象
那么,在目前的中国,可以实行的也就是寥寥可数的名校,诸如北京大学等这样的
但是,这样的学校,要招收有一定要求的学生,却不得不通过高考这样大众的方式,也就产生许多问题,即使是,近年实行的单招单考的方式,也一样无法保证选上的学生就是理想中的学生
归根结底,还是中国整个的教育制度,根本来说,就是为了高考而畸形发展了,离初衷相差甚远了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