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还是谜题?
星期二, 五月 08, 2007
佛洛依德曾经说过,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把一切都看得比真相简单的,另一类则是把一切看得都比真相复杂的。
再也没有可能找到一对比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和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有着更多相同点的人物了。与佛洛依德一样,他们都是德国裔犹太人,他们都出生于维也纳,都在纳粹的铁蹄踏入那座曾经是20世纪初欧洲文明中心——至少在哲学和音乐方面——的城市前,离开了那里,也最终在1946年10月25日星期五那个特殊的夜晚,来到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H3房间,出席剑桥伦理科学俱乐部(Moral Science Club)的一次活动。
两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同时属于佛洛依德的那两类人。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基本哲学观点确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哲学问题(problems),而只有谜题(puzzles),我们所以为的那些所谓哲学问题,只是语言问题、逻辑问题、社会问题;在他29岁那年写成的,一生中唯一正式出版的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一书中,维特根斯坦明确地向世界宣布,他已经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虽然他后来意识到他自己的哲学终极解答遗漏了许多内容,但他的根本信仰——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哲学问题——一生都没有改变。从这点上来说,维特根斯坦理应属于那种“把一切都看得比真相简单”的人。
而波普尔当然不会同意维特根斯坦的基本论述。波普尔坚持真正的哲学问题始终存在,哲学绝不只是维特根斯坦所认为的语言文字游戏,绝不只是有闲阶级喝下午茶时聊天的趣味谈资而已。1946年10月25日晚上发生在国王学院的那场差点演变成暴力事件的争执,其导火索也就在此。在波普尔看来,诸如“明天的太阳是否还会升起”之类的问题是有其真正的哲学意义的,不可能通过解析其语言结构就获得答案。波普尔当然属于那些“把一切看得比真相更复杂”的人。
波普尔在深入探讨哲学问题的同时,也积极介入社会事务、政治运动;他最为被人所知悉的一部著作是在冷战初期所出版的《开放社会与其敌人》(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这是一本从政治哲学观点探讨自由民主体系之必要性的重要作品,将极权社会的源头直接追溯到西方哲学的鼻祖柏拉图。这本书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批判是如此之激烈,以至于首先收到手稿的剑桥大学出版社还拒绝出版该书——他们不想出版任何对柏拉图“不敬”(disrespectful)的著作。但这本书的重要性在面世之后立即就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意识到,在整个冷战期间,该书和海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并列为自由主义学说的两本圣经。对波普尔来说,哲学与政治是相通的,哲学家不应该只考虑抽象空泛的哲学问题,而应该积极介入思索现实的社会问题。
维特根斯坦则从没跨出纯哲学的范畴,富庶的出身让他对苏联共产主义有着不切实际的浪漫情怀,但自始至终他从没有理论地、系统地讨论过政治问题。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是决定一切问题的关键,哲学与政治、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之间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语言,而人们之所以陷入逻辑混乱之中而无法自拔,就是因为他们把不相干的语言混淆在了一起。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范畴,他们之间互不相干不相连。所以,用哲学的语言来解释政治问题,注定是要失败的。各门学科都像是一个个不想接触的圆圈,人们可以在圈圈内寻找到所有的答案,但注定无法跨出各自的圈圈,圈圈与圈圈之间的,就是他所常说的“不可说”。我们可以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无法用语言、理性表达出来——What can be shown, cannot be said。
因此,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维特根斯坦其实才是真正地把世界看得更复杂。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他认定有些东西仅凭人类本身的理性和语言是无法理解、无法解释的。而波普尔则坚信,哲学语言可以应用在政治议题之上,人类理性能够找到真正的“问题”而不仅仅只是些不重要的“谜题”,并尝试解决它们。对维特根斯坦来说,虽然他的成就来自他对“可说”的那部分的阐释,他真正感兴趣的却是那“不可说”的部分,那部分在人类理解力之外的东西。而波普尔则根本不认为有所谓“不可说”的存在。他著名的“证伪”理论(falsification principle)就对什么是“科学”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只有那些给出明确假设,并可能被证明为错误的理论,才是科学。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因此都属于科学,而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自然被他归入“伪科学”的垃圾堆里,不值一提。
维特根斯坦的扑克牌,就是一个有关两种世界观如何碰撞、摩擦还差点爆炸起火的故事。而知道今天,我们也还无法说清楚,这世界到底有多么复杂,人类的理性与智力的极限到底在哪里。这一方面可能否决了维特根斯坦的所谓“没有哲学问题,只有谜题”的论点,但另一方面,却也可能印证了维特根斯坦所看到的人类理性极限。
再也没有可能找到一对比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和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有着更多相同点的人物了。与佛洛依德一样,他们都是德国裔犹太人,他们都出生于维也纳,都在纳粹的铁蹄踏入那座曾经是20世纪初欧洲文明中心——至少在哲学和音乐方面——的城市前,离开了那里,也最终在1946年10月25日星期五那个特殊的夜晚,来到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H3房间,出席剑桥伦理科学俱乐部(Moral Science Club)的一次活动。
两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同时属于佛洛依德的那两类人。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基本哲学观点确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哲学问题(problems),而只有谜题(puzzles),我们所以为的那些所谓哲学问题,只是语言问题、逻辑问题、社会问题;在他29岁那年写成的,一生中唯一正式出版的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一书中,维特根斯坦明确地向世界宣布,他已经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虽然他后来意识到他自己的哲学终极解答遗漏了许多内容,但他的根本信仰——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哲学问题——一生都没有改变。从这点上来说,维特根斯坦理应属于那种“把一切都看得比真相简单”的人。
而波普尔当然不会同意维特根斯坦的基本论述。波普尔坚持真正的哲学问题始终存在,哲学绝不只是维特根斯坦所认为的语言文字游戏,绝不只是有闲阶级喝下午茶时聊天的趣味谈资而已。1946年10月25日晚上发生在国王学院的那场差点演变成暴力事件的争执,其导火索也就在此。在波普尔看来,诸如“明天的太阳是否还会升起”之类的问题是有其真正的哲学意义的,不可能通过解析其语言结构就获得答案。波普尔当然属于那些“把一切看得比真相更复杂”的人。
波普尔在深入探讨哲学问题的同时,也积极介入社会事务、政治运动;他最为被人所知悉的一部著作是在冷战初期所出版的《开放社会与其敌人》(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这是一本从政治哲学观点探讨自由民主体系之必要性的重要作品,将极权社会的源头直接追溯到西方哲学的鼻祖柏拉图。这本书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批判是如此之激烈,以至于首先收到手稿的剑桥大学出版社还拒绝出版该书——他们不想出版任何对柏拉图“不敬”(disrespectful)的著作。但这本书的重要性在面世之后立即就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意识到,在整个冷战期间,该书和海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并列为自由主义学说的两本圣经。对波普尔来说,哲学与政治是相通的,哲学家不应该只考虑抽象空泛的哲学问题,而应该积极介入思索现实的社会问题。
维特根斯坦则从没跨出纯哲学的范畴,富庶的出身让他对苏联共产主义有着不切实际的浪漫情怀,但自始至终他从没有理论地、系统地讨论过政治问题。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是决定一切问题的关键,哲学与政治、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之间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语言,而人们之所以陷入逻辑混乱之中而无法自拔,就是因为他们把不相干的语言混淆在了一起。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范畴,他们之间互不相干不相连。所以,用哲学的语言来解释政治问题,注定是要失败的。各门学科都像是一个个不想接触的圆圈,人们可以在圈圈内寻找到所有的答案,但注定无法跨出各自的圈圈,圈圈与圈圈之间的,就是他所常说的“不可说”。我们可以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无法用语言、理性表达出来——What can be shown, cannot be said。
因此,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维特根斯坦其实才是真正地把世界看得更复杂。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他认定有些东西仅凭人类本身的理性和语言是无法理解、无法解释的。而波普尔则坚信,哲学语言可以应用在政治议题之上,人类理性能够找到真正的“问题”而不仅仅只是些不重要的“谜题”,并尝试解决它们。对维特根斯坦来说,虽然他的成就来自他对“可说”的那部分的阐释,他真正感兴趣的却是那“不可说”的部分,那部分在人类理解力之外的东西。而波普尔则根本不认为有所谓“不可说”的存在。他著名的“证伪”理论(falsification principle)就对什么是“科学”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只有那些给出明确假设,并可能被证明为错误的理论,才是科学。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因此都属于科学,而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自然被他归入“伪科学”的垃圾堆里,不值一提。
维特根斯坦的扑克牌,就是一个有关两种世界观如何碰撞、摩擦还差点爆炸起火的故事。而知道今天,我们也还无法说清楚,这世界到底有多么复杂,人类的理性与智力的极限到底在哪里。这一方面可能否决了维特根斯坦的所谓“没有哲学问题,只有谜题”的论点,但另一方面,却也可能印证了维特根斯坦所看到的人类理性极限。
1 Comments:
"道可道, 非常道". 两千年前中国哲学家就懂得玩神秘了. 智叟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