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活法
星期四, 三月 22, 2007
宽敞明亮的客厅,十几个学生在红色地毯上或躺、或坐、或依傍着松软的“豆袋”,音响里传出来的是一出意大利歌剧,旋律优美婉约。我坐在自己捷足先登占据的沙发上,面对着的是白色框架的落地窗,窗外是一片绿地、蓝天、几朵浮云和几棵已经长出新叶片的老树。虽已是下午四点,高纬度地区的太阳却还没有要下山的意 思,依然充沛但已不再耀眼的阳光直冲着我来,把窗外强烈的颜色对比衬托地更亮,把坐在我眼前的那些同学的轮廓显地更暗。
右手边是个壁炉,里面的炭灰和旁边的一把不太干净的小铲子,告诉我它不久前还烧过火。壁炉架上,是一排蜡烛。再上面的墙壁上,是一排照片,主题都是山。
再看看大部分躺在地上的同学们,一些已经闭起了眼睛,说不清是在欣赏还是在酣睡。躺在全部学生后面、背靠一个巨无霸超级大豆袋的,则是一个小脸、谢顶、大腹便便、衣冠不整的中年人。我忍不住注意到他穿的是条牛仔裤。在这个国家、这所学校、这个时间段,穿牛仔裤着实算得上是衣冠不整的了。
这个老男人就是这间房子现在的主人、我们的div老师NIPM。这堂课被放在了他的“家”里来上,他每天一个人和60个处在青春期躁动不安的男生住在一 起,管吃管住管睡还要管上大学的事儿,而他自己的儿子则住在几百米外的另一个House里,和另外59个学生一起被他的一个处境相似的同事看管着。
我看完这一切,再把头扭回正前方,看着近处远处搭配地赏心悦目的色彩:蓝色、绿色、白色、黑色、黄色、树干的陶土色,再伴着耳边的旋律,那一刻能够感受到的只有一种强烈的平静、一丝幸福的忧郁。
这当然是对生活的一种浪漫化的描述。世界、历史常常都可以被简单地二元划分:左派vs右派、资本主义vs共产主义、资产阶级vs无产阶级、革命vs反革命、殖民主义vs民族自决……而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也是一对常常被拿来划分世界的标准。若是如此,NIPM绝对是浪漫主义阵营的一员。他热爱诗歌、喜爱戏 剧、欣赏优美绘画和音乐胜过他赖以为生的数学公式——当然数学一直以来也就与神秘主义、浪漫主义分不开,数学符号的完整、完美是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再现的;西方第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毕达格拉斯(Pythagoras),同时也是一个神秘宗教组织的首领。
他也毫不避讳地把自己的感性放在比理性更高的位置:他对学生作业的最高评价,总是一句“我看完以后哭了”。对这个世界细致敏感的洞察力,令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奇异看法,透过他的言语有如透过哈哈镜看世界,很多重点、焦点被模糊、缩小了,很多细节却被放大了。这常常让我想起王尔德或蔡康永之类的艺术家,而不是 胡适李敖之类的思想家。
这是一种与大多数人不太一样的活法;我们往往会把理性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之上,特别是在这个科学主宰一切的时代里。但理性有时候是很无聊的、很短视的、很蛮横不讲理的。我们总是会认为真理只有一个,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你错我对。但有时候真理、真相是什么,根本不重要。就好像是否有上帝一样,这根本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没有上帝都无法削弱宗教的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宗教所代表的道德观、世界观、哲学观,也体现在宗教所带给我们的艺术的享受,包括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宗教文学(英文版《圣经》是对英语文学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宗教建筑,乃至宗教仪式常常能带给我们的特殊的体验。艺术家们,以及有想象力、 创造力的人们,也可能比大多数人都早意识到,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创造出来的真理,比自然形成的所谓“真理”,更绚丽,更动人。现实不比虚幻更好,更美丽,甚至更真实——好似王尔德所说的,“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但台上演的却是出烂戏。”与其如此理性地、机器人班地应付现实,不如创造环境让自己尽量长时间地沉浸在一种巨大的情感——无论是通过被动的阅读小说、观看演出、聆听音乐、朝拜心中的神,还是积极地创作小说、导演戏剧、谱写音乐、主持一场完美的弥撒(这 可不比导演电影容易:所选的音乐、圣经片段、布道内容、蜡烛、面包、酒、服装,以及如何配合参与其中的人、建筑、彩绘玻璃等等,一个牧师办一场礼拜,犹如导演一出舞台剧一样)。面对现实?尽量避免吧。浪漫可能确实像鸦片,但若已经准备好接受快乐的副作用,那也就无所谓了。
耳边的音乐还没结束,我也实在不想让它结束。再看看墙上的那一排照片,那一座座山峰,想起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我一直都是喜欢大川胜过大山的,但现在看看,这些山也有它们独特的魅力。
右手边是个壁炉,里面的炭灰和旁边的一把不太干净的小铲子,告诉我它不久前还烧过火。壁炉架上,是一排蜡烛。再上面的墙壁上,是一排照片,主题都是山。
再看看大部分躺在地上的同学们,一些已经闭起了眼睛,说不清是在欣赏还是在酣睡。躺在全部学生后面、背靠一个巨无霸超级大豆袋的,则是一个小脸、谢顶、大腹便便、衣冠不整的中年人。我忍不住注意到他穿的是条牛仔裤。在这个国家、这所学校、这个时间段,穿牛仔裤着实算得上是衣冠不整的了。
这个老男人就是这间房子现在的主人、我们的div老师NIPM。这堂课被放在了他的“家”里来上,他每天一个人和60个处在青春期躁动不安的男生住在一 起,管吃管住管睡还要管上大学的事儿,而他自己的儿子则住在几百米外的另一个House里,和另外59个学生一起被他的一个处境相似的同事看管着。
我看完这一切,再把头扭回正前方,看着近处远处搭配地赏心悦目的色彩:蓝色、绿色、白色、黑色、黄色、树干的陶土色,再伴着耳边的旋律,那一刻能够感受到的只有一种强烈的平静、一丝幸福的忧郁。
这当然是对生活的一种浪漫化的描述。世界、历史常常都可以被简单地二元划分:左派vs右派、资本主义vs共产主义、资产阶级vs无产阶级、革命vs反革命、殖民主义vs民族自决……而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也是一对常常被拿来划分世界的标准。若是如此,NIPM绝对是浪漫主义阵营的一员。他热爱诗歌、喜爱戏 剧、欣赏优美绘画和音乐胜过他赖以为生的数学公式——当然数学一直以来也就与神秘主义、浪漫主义分不开,数学符号的完整、完美是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再现的;西方第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毕达格拉斯(Pythagoras),同时也是一个神秘宗教组织的首领。
他也毫不避讳地把自己的感性放在比理性更高的位置:他对学生作业的最高评价,总是一句“我看完以后哭了”。对这个世界细致敏感的洞察力,令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奇异看法,透过他的言语有如透过哈哈镜看世界,很多重点、焦点被模糊、缩小了,很多细节却被放大了。这常常让我想起王尔德或蔡康永之类的艺术家,而不是 胡适李敖之类的思想家。
这是一种与大多数人不太一样的活法;我们往往会把理性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之上,特别是在这个科学主宰一切的时代里。但理性有时候是很无聊的、很短视的、很蛮横不讲理的。我们总是会认为真理只有一个,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你错我对。但有时候真理、真相是什么,根本不重要。就好像是否有上帝一样,这根本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没有上帝都无法削弱宗教的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宗教所代表的道德观、世界观、哲学观,也体现在宗教所带给我们的艺术的享受,包括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宗教文学(英文版《圣经》是对英语文学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宗教建筑,乃至宗教仪式常常能带给我们的特殊的体验。艺术家们,以及有想象力、 创造力的人们,也可能比大多数人都早意识到,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创造出来的真理,比自然形成的所谓“真理”,更绚丽,更动人。现实不比虚幻更好,更美丽,甚至更真实——好似王尔德所说的,“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但台上演的却是出烂戏。”与其如此理性地、机器人班地应付现实,不如创造环境让自己尽量长时间地沉浸在一种巨大的情感——无论是通过被动的阅读小说、观看演出、聆听音乐、朝拜心中的神,还是积极地创作小说、导演戏剧、谱写音乐、主持一场完美的弥撒(这 可不比导演电影容易:所选的音乐、圣经片段、布道内容、蜡烛、面包、酒、服装,以及如何配合参与其中的人、建筑、彩绘玻璃等等,一个牧师办一场礼拜,犹如导演一出舞台剧一样)。面对现实?尽量避免吧。浪漫可能确实像鸦片,但若已经准备好接受快乐的副作用,那也就无所谓了。
耳边的音乐还没结束,我也实在不想让它结束。再看看墙上的那一排照片,那一座座山峰,想起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我一直都是喜欢大川胜过大山的,但现在看看,这些山也有它们独特的魅力。
标签: 随笔
1 Comments:
看完后我醉了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