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符号

星期六, 十月 13, 2007
那些抱着读侦探小说或类似《达芬奇密码》之类历史悬疑小说的心态来阅读《玫瑰之名》的人,不用花费多久时间就会发现自己的希望落空了。我必须承认,自己在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心中其实也是抱着相同的态度的。这实在不能怨读者,因为出版商在销售这本书时已经将它定位为一本中世纪的侦探小说:一个山上的修道院,七天里七条人命的陨灭,一个黑暗的、不让人踏足的图书馆,一本神秘的禁书,以及一个福尔摩斯式的神探与他年轻的华生医生。

这样的市场营销策略当然非常成功;但我十分怀疑这本书的命运,最终在读者手中的命运也许与同样取得了上百万本销售业绩的《时间简史》一般,在被匆匆翻过了几页之后,就被永远尘封在书架的某个角落里。

故事的节奏远比一般的悬疑小说缓慢,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加入了大段大段关于中世纪欧洲社会的背景描述,以及人物比较深刻复杂的思维活动乃至争论。但正是这些内容使《玫瑰之名》成为一部真正的文学创作(“即那些带有某种艺术抱负及独特风格的作品,且往往不被普通读者所接受”,David Lodge, p.vii),而不仅仅是像《达芬奇密码》一样的通俗小说。作者也把自己对宗教、政治与科学的观点带入小说中,并鲜明地展示出来。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活在中世纪,却带有明显现代西方主流人文思想的主人公,到小说的最后已经开始公开地质疑上帝的存在了。

不过最让我有所感触的是作者对于知识的看法。一本书是七件死亡(包括最后凶手自己的覆灭)中六件的直接起因,更是杀死其中5人的直接凶器。一本沾满了毒药的书,不仅应从物理意义上来理解,更应从思想的层面上来理解——书中所蕴藏的知识,也有可能成为毒药。“一本书是由符号组成的,这些符号又讲述了另一些符号,然后再通过它们讲述物体。”("A book is made up of signs that speak of other signs, which in their turn speak of things.")书本上所谓的“知识”,只是一种间接描述世界的方式;当人们对这种“知识”发展出一种“淫欲”(lust),不顾一切地追求它而却忘记知识背后的真正意义时,知识或许真的就是一种毒药。

以书本为直接载体的语言,以及语言所希望承载的“真理”,同样也是一种迷宫,正如小说中那个神秘的图书馆一样。各种的思想、真理与谬论都能够通过语言和书本来传递,真理的探寻者难免会误入歧途,或迷失在语言及书本的大海里——甚至聪明如William,第一次不也陷在图书馆之中,找不到出口?“这个图书馆或许是为了保存这里的书籍而诞生的,如今它却为了埋葬它们而存在。”("This library was perhaps born to save the books it houses, but now it lives to bury them.")其实不仅仅是这个图书馆,这些书籍同样如此:它们为了延续真理而生,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却往往成为我们探寻真理的障碍,太多的人迷失在伪知识当中。一头栽进这个神秘的图书迷宫,下场几乎肯定是迷失其中;只有首先找到能够指引方向的方式,才可能找到出入自由的路线。所以当图书馆最终被烧毁殆尽时,读者们会禁不住要欢呼——知识已是真理的负担,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个由符号搭建出来的想象的真理。读懂其中奥妙的人,或许应该在合上《玫瑰之名》之后,放下书本,而先走出去探究一下光明的真实世界。

标签: , , ,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