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情愿的大国

星期四, 十月 11, 2007
邓小平的一句“韬光养晦”,20多年来始终是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基本主轴。这一明智的决策使中国人有机会在过去那么多年来闷声发大财,直到进入21世纪,西方人才突然警觉:东方的巨龙终于突然醒了——而这正如拿破仑所预见的,巨龙醒来对西方未必是好事。

可以说,直到今天中国还是不愿意在国际事务上负担太多的责任。2003年的伊拉克争端,中国置身度外;2001年的911事件,中国只是随大流地声援反恐;更别谈复杂的中东巴以冲突,中国几乎从不表态。与20世纪初的美国一样,中国拒绝参与到复杂纷扰的国际事务中来;但中国也越来越像那时的美国,发现自己身不由己地被拖入国际事务中来。

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在他题为《不可能的任务——联合国改革》的演讲中,就特别提到,除了美国之外,俄罗斯和中国也从不在与自己利益攸关的问题上放弃动用否决权。虽然中国是使用否决权次数最少的国家,但今天只要中国驻联合国的代表站在走廊上公开表示对某项决议文的部分措辞“持保留意见”的时候,其他安理会国家就知道除非修改决议文,否则就没有通过的可能。最显见的例子当然是有关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决议文,以及最近有关谴责缅甸政府的决议文。

这当然并不是中国本身愿意牵涉进这些国际事务之中;如果达尔富尔问题发生在20年前,中国可能会表达她长久以来在安理会的一贯立场——弃权。但今天中国在苏丹的经济利益如此深入,我们自然不可能在安理会支持任何可能伤及中国利益的提案,就如美国不可能支持安理会制裁沙特阿拉伯一样。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缅甸、伊朗、朝鲜,以及有关日本入常的问题上。

“韬光养晦”、“绝不当头”,这些80年代的外交主轴,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本身自己的利益驱使;不当头就保不住自己的利益。一部分原因还源自外部的期待。朝鲜问题当然是最明显的例子,中方不得不扮演一个中心的角色。肯尼迪还特别谈到在日本入常的问题上,中国并非仅仅处于自己的立场而反对;东盟的大部分成员国也不愿意看到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期望于中国的否决。当然在印度入常的问题上,巴基斯坦当然也寄希望于老盟友中国的阻挠。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最终都认识到,基于自己的利益,同时也基于盟友们的期许,美国必须抛弃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而参战。今天的中国面临的其实也是相似的处境,不得不更深入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因为我们已经强大到无法置身度外。与20世纪初的美国一样,中国也是不情愿地参与到一个自己并不满意的国际体系中。

此外在有关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肯尼迪(和大部分西方的外交界官员们)居然把日本视为最没有希望入常的国家。入常需要过两道坎:现有5常的支持,以及2/3联大成员国的支持。在争常最积极的4国——日本、印度、巴西和德国当中,日本由于中国的反对而最无希望。虽然美国也不支持德国,但肯尼迪认为这只是本届布什政府的立场;随着布什任期临近结束和默克尔政府的上台,美德关系逐渐缓和,这一立场也很有可能改变;唯独中国反对日本入常,将是长期的。美德的争端毕竟还是朋友间的争执,长期而言利益是一致的,但中日显然布什。而且英国外交部似乎也是如此评估的——英国人在公开表态支持印度、巴西和德国的同时,却闭口不谈日本。有趣的是,中国似乎从未公开、明确地表态反对过日本入常,国内(似乎也包括日本政界)甚至许多人担心当日本获得足够多的联大支持时,中国将碍于压力不得不放弃阻挠。显然我们低估自己的影响力了;西方人已经把中国的反对视为理所当然,而且将日本彻底排除在可能入常的国家名单之内。

标签: , , ,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