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 of Attitude
星期二, 一月 26, 2010
今天Jurisprudence课上的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来授课的又是那个大一时候教过我们Public Law的老师RC。RC是那种头脑很清楚、讲话却有点夸张特爱表演的家伙,天天穿着三件套的西装在课堂上大吼大叫的。今天因为是谈论马克思,扯到很多政治的东西,课堂上聊着聊着居然扯到邓小平,然后RC先生就说了一番我都没预料到会从一个英国人口中说出的话,大意就是邓是一个伟人,因为他一个人改变了几亿人的命运,他应该得诺贝尔和平奖,“although he shot a few hundred people in Tiananmen, but who cares. He changed the lives of half a billion.”(原话)然后以一句“我打赌你们都没有这样思考过问题吧?”结束,把台下的世界各国同学说得哑口无言。
我想RC说的话今天很多甚至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多多少少地赞同,只是未必会像他说得那么直白夸张。我也没有预料到这段话会出自一个英国人之口,可能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南辕北辙的思维方式和思路。但我现在也开始逐渐发现,随着中国和世界交流的增多,每年几十万中国留学生在世界各国求学、工作,很多西方人确实开始更了解中国人的想法,他们中的许多也开始对中国有更多更深的认识。我在伦敦听过很多人的演讲,包括政界、商界、法律界的人士,他们几乎都和中国的同行们有过接触和交流,绝大部分教授也都带过来自中国的学生。这些西方社会的精英阶层(或者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说那可就是统治阶层)已经有足够多的渠道来了解中国,这些人已经有许多能够抛弃成见真正理解中国。
一周多前Google扬言要退出中国的事件,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中文网络世界上一批右愤青年为Google的愚蠢行为叫好、献花时,在英文网络媒体上却不乏质疑、批评之声,其中不仅仅只是质疑Google退出的真正原因在于商业利益考虑,Shaun Rein在《福布斯》上的一篇文章更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网络审查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社会稳定。比尔·盖茨在今天与美联社的专访中也同样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审查互联网的措施是非常有限的。你知道,[人们]很容易就能绕开[审查]。”盖茨先生难怪能成为世界首富,他对中国政策的理解胜过很多愤怒的中国青年网民。目前常驻中国的美国《大西洋月刊》资深记者James Fallows在去年三月的月刊上发表过一篇介绍中国互联网审查状况的长文The Connection Has Been Reset,同样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所谓的GFW真正目的其实只是确保大部分人没有兴趣浏览一些敏感信息;但其实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或VPN轻松地绕开审查。而事实上现在中国大部分网民确实对这些敏感信息毫无兴趣。
更有趣的文章则是来自《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Roger Cohen。他上周的那篇专栏Single-Party Democracy若是翻译成中文匿名发表在牛博或豆瓣之类右愤青年聚集的网站上,八成会被人骂说是五毛党的作品。此文的开篇是这样的:“到了中国几周后,我就开始看好这个国家。”(I’m bullish on China after a couple of weeks here)。至于内容么,愤愤们若你们心脏够强不会被气死的话,就点进去读一读吧。
不能说西方的主流社会今天就已经对中国有了印象上的改观。大部分人还是对中国缺乏了解,而越是缺乏了解的那一群人就越会对中国留有负面印象。但至少西方社会中的那群精英们已经开始逐渐了解中国,他们大部分都很积极地到中国去参访,试图了解这个对他们来说有点神秘的国家。就像中国八十年代刚刚开放国门,第一批赴美的留学生们很快就发现美国并不是我们曾经想象中的那个样子;这些西方人在有机会、也有兴趣探索中国之后,也很快发现中国不是他们脑海中想象的那个僵硬古板的形象。饱受经济萧条之苦的欧美人脑子里也清楚,这次的经济危机总体上没有预想的那么严重,主要是由于“中国第一次成为拉动全球经济走出低谷的引擎。”
这些西方人毕竟不是傻子,他们也不像一些中国网民那样只会站队而不会独立地理性思考。当他们真正开始看清中国的现状之后,他们会改变一些固执的偏见。当然“中国”在未来很久都一直会是一个很有争议乃至有点敏感的话题,即使在国内太多人对自己国家的现状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更何况是外国人。但至少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些变化。
我想RC说的话今天很多甚至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多多少少地赞同,只是未必会像他说得那么直白夸张。我也没有预料到这段话会出自一个英国人之口,可能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南辕北辙的思维方式和思路。但我现在也开始逐渐发现,随着中国和世界交流的增多,每年几十万中国留学生在世界各国求学、工作,很多西方人确实开始更了解中国人的想法,他们中的许多也开始对中国有更多更深的认识。我在伦敦听过很多人的演讲,包括政界、商界、法律界的人士,他们几乎都和中国的同行们有过接触和交流,绝大部分教授也都带过来自中国的学生。这些西方社会的精英阶层(或者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说那可就是统治阶层)已经有足够多的渠道来了解中国,这些人已经有许多能够抛弃成见真正理解中国。
一周多前Google扬言要退出中国的事件,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中文网络世界上一批右愤青年为Google的愚蠢行为叫好、献花时,在英文网络媒体上却不乏质疑、批评之声,其中不仅仅只是质疑Google退出的真正原因在于商业利益考虑,Shaun Rein在《福布斯》上的一篇文章更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网络审查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社会稳定。比尔·盖茨在今天与美联社的专访中也同样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审查互联网的措施是非常有限的。你知道,[人们]很容易就能绕开[审查]。”盖茨先生难怪能成为世界首富,他对中国政策的理解胜过很多愤怒的中国青年网民。目前常驻中国的美国《大西洋月刊》资深记者James Fallows在去年三月的月刊上发表过一篇介绍中国互联网审查状况的长文The Connection Has Been Reset,同样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所谓的GFW真正目的其实只是确保大部分人没有兴趣浏览一些敏感信息;但其实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或VPN轻松地绕开审查。而事实上现在中国大部分网民确实对这些敏感信息毫无兴趣。
更有趣的文章则是来自《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Roger Cohen。他上周的那篇专栏Single-Party Democracy若是翻译成中文匿名发表在牛博或豆瓣之类右愤青年聚集的网站上,八成会被人骂说是五毛党的作品。此文的开篇是这样的:“到了中国几周后,我就开始看好这个国家。”(I’m bullish on China after a couple of weeks here)。至于内容么,愤愤们若你们心脏够强不会被气死的话,就点进去读一读吧。
不能说西方的主流社会今天就已经对中国有了印象上的改观。大部分人还是对中国缺乏了解,而越是缺乏了解的那一群人就越会对中国留有负面印象。但至少西方社会中的那群精英们已经开始逐渐了解中国,他们大部分都很积极地到中国去参访,试图了解这个对他们来说有点神秘的国家。就像中国八十年代刚刚开放国门,第一批赴美的留学生们很快就发现美国并不是我们曾经想象中的那个样子;这些西方人在有机会、也有兴趣探索中国之后,也很快发现中国不是他们脑海中想象的那个僵硬古板的形象。饱受经济萧条之苦的欧美人脑子里也清楚,这次的经济危机总体上没有预想的那么严重,主要是由于“中国第一次成为拉动全球经济走出低谷的引擎。”
这些西方人毕竟不是傻子,他们也不像一些中国网民那样只会站队而不会独立地理性思考。当他们真正开始看清中国的现状之后,他们会改变一些固执的偏见。当然“中国”在未来很久都一直会是一个很有争议乃至有点敏感的话题,即使在国内太多人对自己国家的现状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更何况是外国人。但至少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些变化。
2 Comments:
对于互联网,其实鸿沟比墙更可怕。
至于评价Deng的那句who cares真强
拜读,和我在国内几乎所有网站看到的主流论点截然不同,作为博主口中的右愤青年,以后要好好检讨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看事情的角度,不会随便站队了,不过我还是蛮喜欢右愤青年的,虽然他们有时偏激,不够理智,喜欢扣人五毛的帽子,不过互联网依旧需要他们的声音。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