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也利人
星期日, 二月 07, 2010We are faced with an illogicality. Man is both an entirely selfish creature and an entirely social creature, in that man puts the interests of his fellows ahead of his own interests at the same time that he puts his own interests first. Such a creature is schizophrenic, and will, to the extent that it does anything except vibrate in utter frustration, constantly alternate between inconsistent behaviours --- selfish one second and self-sacrificing the next. Man is, in the most fundamental sense of the word, irrational, and no amount of reasoning, no matter how sophisticated, will produce a complete and consistent account of human behaviour, customs, or institutions. (The Relational Theory of Contract: Selected Works of Ian Macneil, p.90)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悖论。人类即是完全自私的动物,却又是完全社会化的动物,人即将他同伴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但同时也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的物种人格分裂,充满挫折感,只会不断地在矛盾的行为中反复交替——有时自私,有时又牺牲自我。人类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不理性的,无论多少、无论多深入的分析也无法产生出一套完整解释人类行为、习惯和制度的理论。(The Relational Theory of Contract: Selected Works of Ian Macneil, p.90)
很同意Ian Macneil的这段话。欧美学术界这二十多年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古典学派,很大的硬伤在于假设人都是自私利己、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学家喜欢把这种本能等同于理性。但其实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动物,所以人除了利己的本能,时常也有自我牺牲、利他的本能。人的行为之所以那么复杂,之所以无法被再多的经济数学模型精准地概括预测,就是在于我们是矛盾的动物,时而利己、时而利他。
英美古典和新古典合同法理论,都假设缔约双方是敌对(adversarial)、自私、只顾及各自利益最大化的。Ian Macneil很聪明地指出,这与事实根本就不相吻合:现实中的缔约过程从来就不可能这样僵硬敌对,这样的气氛下还要签合同干嘛呢?双方本来就是为了合作才需要订合同,光是竞争的话就不需要合同了:比如苹果电脑要和其分销商订合同,苹果电脑又不需要和微软订什么合同。而且合作关系持续时间越长久,互相间也就越需要礼让互惠,礼尚往来。古典法律理论依然主导今天的英国合同法,这种并不是基于实际而发展出来的法律,其实无法满足经济活动的需求,但英国法律体系的优势却又在于注重现实而不是教条,法官们愿意牺牲法条的整洁完美以达到实质正义。这样的后果就成了Macneil等人所嘲讽的:合同法教科书的每一章,前两页描述的是rule(比如合同中要存在对价关系),后面几十页描述的则是exceptions to the rule(哪些状况下这种对价关系的要求也可以放松乃至完全忽视,例如在英国最经典的案例Williams v. Roffey Brothers)。这些法条的例外,其实就是为了充分考虑到现实中合同双方并非完全自私自利的事实,法律并没有僵硬地像传统理论所说的那样,要求各方完全独自照顾自己的利益,有时候一些合理的需求或期待,法律也会有所偏袒地给予帮助,给予承认。
经济学里的芝加哥学派,法学里的经济法律学派,总是过度强调独立个体(individuality),忽视人的社会性(sociality)。若说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在于过于天真地认为人会愿意为集体利益彻底地无私奉献,那么当前的这些Neoliberals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为人就是一个个纯粹的个体生存着:
Nothing in our past or present history justifies thinking of men as individual, selfish atoms. We did not evolve from sharks or tigers or other loners. We evolved from social primates and we have never ceased being social primates nor ever lost their peculiar tensions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Indeed, far from losing them, we have developed them to a richness far beyond the realm of even our brightest cousins, the chimpanzees and gorillas. Our immense capability for feeling guilty is an example of our progress. Thus the Hobbesian view has little to do with reality. Rather, it is imposed entirely by culture, ironically enough by a culture priding itself on empirically and rationally sound investigations of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world. (p.116)
我们过往和现在的历史中,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人是单一、自私的个体。我们并不是从鲨鱼或老虎那样独立生存的动物进化而来的。我们进化自群居的灵长类动物,而且依然是群居的灵长类动物,因此也保留了个人与群体的特殊的矛盾关系。其实我们把这种关系更进一步发展,甚至超越了我们的近亲。我们会[因伤害到别人]产生惭愧内疚感,这就是进步的例证之一。因此霍布斯的观点与事实不符,这是完全受到我们文化的影响,而讽刺的是我们的文化还十分自豪于用实证精神和理性调研来研究这个现实社会。(p.116)
群居的动物就绝不可能是完全自私自利的,群居的动物必然要学会如何生存于社会之中,这也就要求我们还要顾及旁人的利益和群体的共同利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关键不仅仅是个体间竞争,关键更在于社会组织能力的创新和提高,诞生了能够让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组织在一起进行经济生产的大型现代企业。传统的自由主义者总爱强调法律保护个人自由,但其实法律更多的是束缚自由的工具,个人与政府从此都必须在法律所制定的框架内来行事,法律是保障社会秩序运转的工具。
因此欧美的资本主义社会,不能被简单地规划为自由社会;它只是一种不同于共产主义、专制社会的组织结构而已。历史证明其更成功,是因为它更好地平衡了自我和社会的矛盾。但单纯的自由,不会引领我们走向经济发展,不会引向和谐社会,只会引向无政府主义乱世。我们利己,但也利人。
3 Comments:
现代商务活动中的和约,或一个交易(deal),无不讲究双赢.即win-win situaion.那怕是兼并案也莫不如此.出发点当然是要自我赢利,但归宿点若不建立在双方利益的均衡与兼顾上,这样的合约从来没见过长久.也很难说谁的赢面大谁的赢面小,很多情况下双方的需求与利益点并不完全重合.
谨记:当你开始一个交易时,记住自己的核心利益所在,也清楚了解对方的获利点, 交易才有希望成功.回到你的题目:人性的驱动力当然是利己,理性的人才能看到双赢才是真正的利人利己,不仅利益最大化, 而且长久化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行为经济学”(behavioural economics)有不少模型是研究两种情况的对比:最大化个人利益 v.s. 最大化社会利益。基本的做法是把他人的利益加入到自己的welfare方程里,然后乘以一个小于1的系数,以表示关心自己的利益多于他人的。如果乘以一个大于一的系数,那就表示关心他人多于关心自己,这就是经济学里定义的利他主义了。
但是这种理论仍然没有跳出rational individual的框框。例如个人缴税,当然是越少越好。但是考虑到社会福利,特别是当自己失业的情况下的保障,缴税又变成了一种保险。到最终还是利己行为。
我这个学期已经听了两个public lecture challenging the fundamental of Economics了,我有空的时候要认真写一篇文章说一说。
I'm taking a course on the reconciling Capitalism & Democracy here at Yale, wish you could hear it, hehe~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