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老年人的期许
星期五, 十二月 14, 2007
下这个标题,有点讽刺的味道。年轻的岁月应该算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但唯一有些不爽的是总有一些中老年人喜欢时不时地给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指点迷津一下,抑或是发一些关于80后的牢骚(我不幸生于80年代后期,这意味着我还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听到社会上关于批判80后的声音了)。中老年人爱教育人,年轻人往往都懒得搭理,因为我们有太多其他更值得做的事情,不像中老年人只剩下发牢骚了;中老年人总是告诉我们他们对我们的期待,我们则从不对他们寄予任何厚望,因为他们的时光已经所剩不多,没什么可期许的。
想到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前几天看到陈文茜在北京,接受一些媒体的访问,她在言谈间流露出的对年轻人的赞赏,让我有点感叹。台湾的另一个节目主持人蔡康永也曾自称是“少年沙文主义者”;这两个人大概是华人文化圈里少有的能够带着人文关怀来看待年轻人的长辈。李敖当年也是凭着一篇锋芒毕露的《老年人与棒子》,开始闯荡台湾文坛;只是当今年过七十的李大师,也开始和他自己当年笔下的那群“老而不死”的家伙们一样,开始喜欢对年轻人摆起架子来了,而且“落了伍还死活不承认他落伍”——对此,28岁的、激进的李敖对72岁的、连电脑都不会用的李敖有个很精辟的词来描述:顽固。
NIPM以前经常谈到他自己的孩子,和他曾经管过的那些13-17岁的年轻人。我记得我很喜欢他谈论那些比他年轻了一整代的、在他眼里可能只是小屁孩的人时的那种语气语调:不是批判、不是失望、也不是说教,而是一种好奇与局外人的口吻:一方面是对两代人间的差异感到好奇,另一方面又以一种庆幸乃至带一点幸灾乐祸的神态看待今日年轻人所要面对的、他自己曾经面对过的那些相同的挑战与麻烦。但我喜欢他那中置身度外、事不关己的态度——他观察着这些年轻人,但不会去告诉他们人生的“捷径”,不会怀着那种忧国忧民的无聊心情去急切地指出年轻人的不足和失误。事实上,他很清楚有时候他自己作为Housemaster的职权会要求他自己成为那些年轻人所讨厌的对象,他对此也是乐此不疲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带着点娱乐的心态看着年轻人是如何对付他自己这个“老顽固”的。
我发现很多英国人也都是用这种态度来对待他们的小孩和年轻人的:两代人的生活往往可以做些对比,找出许多好玩的差别出来;而长辈们更多了一个乐趣,就是带着点幸灾乐祸的心态看着年轻人如何做他们曾经做过的挣扎、如何犯他们曾经犯过的错、如何出他们也曾经出过的丑;当然他们也很喜欢行使一些自己手中的小小权力,给年轻人制造点小麻烦——毕竟这些人为的麻烦他们自己年轻的时候也都碰到过,也都吃过他们的那些长辈们的苦头。但他们不会太多地介入这群年轻人的生活,他们不会告诉年轻人应该怎么生活、怎么处世、怎么做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灿烂生活,才懒得去把年轻人管得太多。
可惜今天中国大多数的中老年人没法以这种处之泰然的心态来看待成长中的年轻人。总有游手好闲的社会贤达专家学者喜欢来关心年轻人是否“精神缺钙”之类的无聊问题。要说缺钙,80后的一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不缺钙的一群了,无论是从骨质还是从精神上来说。80后长于物质丰富年代,牛奶喝得多,也许中老年人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多,但我们喝过的牛奶绝对不比他们喝过的牛奶少。至于精神上,80后成长于中国思想、政治、文化最为开放和活跃、信息也是最丰富的年代。国内外一批右派反华人士总是爱说今天中国年轻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来自于政府从1990年代开始推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得了吧,别把年轻人当傻子,说得好像80前都是读美帝的教科书长大的。80年代的大学生们除了《新闻联播》以外大概也就听听《美国之音》,反正都是一堆蛊惑人心的政治宣传,只是立场不同而已。今天的大学生面对的却是丰富得多的环境;精神上来说,今日20岁的大学生喝过的奶,大概比中老年人20岁时喝过的水还多。
我不想否认年轻人身上的诸多不足和缺点,但只是觉得中老年人没有必要、恐怕也没有资格来告诉我们路在何方、路该如何走。你们的指点迷津,更多地只是适合今天你们所主导的这个社会;但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存法则与生活方式。社会总是在变化中的,把30年前的那一套处世法则用在今天,总是行不通的;所以今天的这一套,也就给你们自己留着用吧,不必传授后人。更何况,在错误中学习与成长,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要像中国男足那样踢假球,一上来就已经知道人生的全部答案与结果;我们更享受过程中的乐趣。中老年朋友们或许应该学会两件事:第一,享受你们自己的生活,少管点我们的事;第二,最好站远点,别挡着年轻人的路了——这也许算是我对中老年人的一点期许,但更多的只是自己的一点小牢骚;毕竟还是英伦谚语最贴切:老狗学不了新技(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不指望中老年人能改变态度,只是年轻人也不会太在乎中老年人对他们的评价和“期许”。
想到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前几天看到陈文茜在北京,接受一些媒体的访问,她在言谈间流露出的对年轻人的赞赏,让我有点感叹。台湾的另一个节目主持人蔡康永也曾自称是“少年沙文主义者”;这两个人大概是华人文化圈里少有的能够带着人文关怀来看待年轻人的长辈。李敖当年也是凭着一篇锋芒毕露的《老年人与棒子》,开始闯荡台湾文坛;只是当今年过七十的李大师,也开始和他自己当年笔下的那群“老而不死”的家伙们一样,开始喜欢对年轻人摆起架子来了,而且“落了伍还死活不承认他落伍”——对此,28岁的、激进的李敖对72岁的、连电脑都不会用的李敖有个很精辟的词来描述:顽固。
NIPM以前经常谈到他自己的孩子,和他曾经管过的那些13-17岁的年轻人。我记得我很喜欢他谈论那些比他年轻了一整代的、在他眼里可能只是小屁孩的人时的那种语气语调:不是批判、不是失望、也不是说教,而是一种好奇与局外人的口吻:一方面是对两代人间的差异感到好奇,另一方面又以一种庆幸乃至带一点幸灾乐祸的神态看待今日年轻人所要面对的、他自己曾经面对过的那些相同的挑战与麻烦。但我喜欢他那中置身度外、事不关己的态度——他观察着这些年轻人,但不会去告诉他们人生的“捷径”,不会怀着那种忧国忧民的无聊心情去急切地指出年轻人的不足和失误。事实上,他很清楚有时候他自己作为Housemaster的职权会要求他自己成为那些年轻人所讨厌的对象,他对此也是乐此不疲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带着点娱乐的心态看着年轻人是如何对付他自己这个“老顽固”的。
我发现很多英国人也都是用这种态度来对待他们的小孩和年轻人的:两代人的生活往往可以做些对比,找出许多好玩的差别出来;而长辈们更多了一个乐趣,就是带着点幸灾乐祸的心态看着年轻人如何做他们曾经做过的挣扎、如何犯他们曾经犯过的错、如何出他们也曾经出过的丑;当然他们也很喜欢行使一些自己手中的小小权力,给年轻人制造点小麻烦——毕竟这些人为的麻烦他们自己年轻的时候也都碰到过,也都吃过他们的那些长辈们的苦头。但他们不会太多地介入这群年轻人的生活,他们不会告诉年轻人应该怎么生活、怎么处世、怎么做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灿烂生活,才懒得去把年轻人管得太多。
可惜今天中国大多数的中老年人没法以这种处之泰然的心态来看待成长中的年轻人。总有游手好闲的社会贤达专家学者喜欢来关心年轻人是否“精神缺钙”之类的无聊问题。要说缺钙,80后的一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不缺钙的一群了,无论是从骨质还是从精神上来说。80后长于物质丰富年代,牛奶喝得多,也许中老年人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多,但我们喝过的牛奶绝对不比他们喝过的牛奶少。至于精神上,80后成长于中国思想、政治、文化最为开放和活跃、信息也是最丰富的年代。国内外一批右派反华人士总是爱说今天中国年轻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来自于政府从1990年代开始推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得了吧,别把年轻人当傻子,说得好像80前都是读美帝的教科书长大的。80年代的大学生们除了《新闻联播》以外大概也就听听《美国之音》,反正都是一堆蛊惑人心的政治宣传,只是立场不同而已。今天的大学生面对的却是丰富得多的环境;精神上来说,今日20岁的大学生喝过的奶,大概比中老年人20岁时喝过的水还多。
我不想否认年轻人身上的诸多不足和缺点,但只是觉得中老年人没有必要、恐怕也没有资格来告诉我们路在何方、路该如何走。你们的指点迷津,更多地只是适合今天你们所主导的这个社会;但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存法则与生活方式。社会总是在变化中的,把30年前的那一套处世法则用在今天,总是行不通的;所以今天的这一套,也就给你们自己留着用吧,不必传授后人。更何况,在错误中学习与成长,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要像中国男足那样踢假球,一上来就已经知道人生的全部答案与结果;我们更享受过程中的乐趣。中老年朋友们或许应该学会两件事:第一,享受你们自己的生活,少管点我们的事;第二,最好站远点,别挡着年轻人的路了——这也许算是我对中老年人的一点期许,但更多的只是自己的一点小牢骚;毕竟还是英伦谚语最贴切:老狗学不了新技(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不指望中老年人能改变态度,只是年轻人也不会太在乎中老年人对他们的评价和“期许”。
标签: 随笔
2 Comments:
“中老年人总是告诉我们他们对我们的期待,我们则从不对他们寄予任何厚望,因为他们的时光已经所剩不多,没什么可期许的。”但年轻人也不能忘了是上一代为你们打下的基础,才使你们可以喝如此多的牛奶。他们应该有资格表示对你们的期望吧。当然也得提醒他们不要太过干涉年轻人,同时也不要抱过高的希望以免失望。
中老年人和80后的年轻人完全可以和谐共处的。80后一代应该从中老年人的教诲中吸取精髓,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看得更远大。别忘了我们那时喝的是有机奶,而你们现在喝的是克隆牛产的奶。有着量变和质变。历史的经验还是值得借鉴。
发表评论
<< Home